被看作是傳統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單選題) 。
A.夸美紐斯
B.杜威
C.赫爾巴特
D.盧梭
【視頻解析】
【每日一練】
1.下列選項中不屬于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在教育中應用的是( )。
A.程序教學與電腦輔助教學
B.掌握學習
C.負強化思想與懲罰教育
D.觀察學習
2.張老師認為,教育教學中必須重視對學生行為的獎勵強化,以下哪位心理學家提出的理論可以支持張老師的觀點?( )
A.斯金納
B.布魯納
C.布盧姆
D.馬斯洛
3.學生因榜樣作用而習得社會規范、態度和感情的學習稱為( )。
A.聯結學習
B.符號學習
C.觀察學習
D.有意義學習
4.有一種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是從不知到知的過程,而是學習者在原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不斷生長出新知識意義的過程,是( )。
A.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B.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C.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D.認知學派學習理論
5.老師對課堂上犯錯的學生常見的處理方式是,讓犯錯的學生站在教室外面去,以此作為警告,讓犯錯的學生得到教訓,下次不再犯錯,老師的這種行為屬于( )。
A.懲罰
B.正強化
C.負強化
D.獎勵
6.美國教育心理學奠基人桑代克,依據對動物及人類學習的研究,建立起一個他稱為( )的教育心理學理論體系。
A.認知主義
B.聯結主義
C.人本主義
D.建構主義
7.在數學課堂上,余老師注重激發學生對所學內容“七嘴八舌”的議論,從中發現他們不懂的問題,然后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形成了一種“問題導向”教學模式。下列對余老師教學行為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
A.余老師善用信息技術
B.余老師注重改革創新
C.余老師善于教學重構
D.余老師勤于教學反思
8.張老師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恰當運用英語劇的形式進行教學,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中學習英語。張老師的做法( )。
A.優化了教學目標
B.優化了教學條件
C.優化了教學過程
D.優化了教學資源
9.某同學每周都對自己的學習情況作出小結,分析自己在學習上取得的進步,找出自己的薄弱環節,這種行為屬于( )。
A.自我強化
B.自信
C.自我體驗
D.自我調控
10.短時記憶儲存的是正在使用的信息,它的突出特點是容量有限。米勒明確指出其容量為( )。
A.5±2
B.7±2
C.9±2
D.8±2
1.【答案】B。中公講師解析:行為主義學習理論一般有:桑代克的試誤說,巴甫洛夫的經典性條件作用理論,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A項程序教學與電腦輔助教學和C項負強化思想與懲罰教育是斯金納的操作性學習理論在教學中的應用。D項觀察學習是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B項掌握學習是布魯姆的觀點。故選B。
2.【答案】A。中公講師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斯金納的強化理論。由題干可知,張老師主張通過給予外部的獎勵和強化塑造學生的行為,這是典型的行為主義觀點。行為主義代表人物斯金納提出的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強調強化和懲罰的作用,因此可以佐證張老師的觀點。故A選項正確。
3.【答案】C。中公講師解析:本題考查的是觀察學習的概念。觀察學習是班杜拉提出的概念,又稱替代學習,指通過對他人及其強化性結果的觀察,一個人獲得某些新的反應,或者矯正原有的行為反應,而在這一過程中,學習者作為觀察者并沒有外顯的操作。即個體可以只通過觀察榜樣的行為而不用親自經歷強化就可以習得他人的行為、態度、情感和社會規范。因此,C選項正確。
4.【答案】B。中公講師解析:建構主義者強調知識的主觀性,認為知識不是對現實的純客觀反映,它是對客觀世界的一種解釋或假設,會隨著人們認識程度的深入,不斷出現新的解釋和假設。學生并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學習是個體積極、主動地進行意義建構的過程,應當把學習者的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習者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產生新的知識經驗。題干所描述正是反映了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構”的過程,在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建構新的知識,故選B選項。
5.【答案】A。中公講師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強化理論。根據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作用論,個體行為將受到強化、消退和懲罰的作用。其中強化可以使行為反應概率增加,又可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正強化是指給予愉快的刺激,增加行為反應的概率;負強化是指撤銷厭惡的刺激,增加行為反應的概率;懲罰一般指給予厭惡的刺激,降低行為反應的概率。題干中老師讓犯錯的學生站在教室外面,讓學生得到教訓,是通過呈現厭惡刺激,減少學生不良行為,屬于懲罰。故此題選A。
6.【答案】B。中公講師解析:本題考查行為主義代表人物及其理論。桑代克認為學習的過程是刺激與反應之間建立聯結的過程,聯結是通過盲目嘗試,逐步減少錯誤(試誤)而形成的,因此他把自己的觀點又稱為試誤說。他是行為主義學習理論代表人。行為主義又稱為聯結主義。A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苛勒、托爾曼、布魯納、奧蘇貝爾和加涅;C項人本主義代表人物主要是羅杰斯、馬斯洛;D項建構主義代表人物主要有皮亞杰、維果斯基。故此題選B。
7.【答案】A。中公講師解析:余老師在數學課上,運用“問題導向”的教學模式,課堂教學是以問題為中心,以知識和能力為兩條主線展開教學過程。這符合新課程改革倡導的變革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的互動方式的要求,突出課堂教學的民主、和諧氛圍,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個性培養。體現了余老師注重改革創新的精神。教師的教學改革創新往往與教師的反思與實踐結合在一起,所以D描述正確。從題干內容,并未直接體現余老師運用信息技術的做法。因此,本題正確答案為A。
8.【答案】C。中公講師解析:教學過程,即指教學活動的展開過程,是教師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和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借助一定的教學條件,指導學生主要通過認識教學內容從而認識客觀世界,并在此基礎之上發展自身的過程。張老師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恰當運用英語劇的形式進行教學,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中學習英語,這種做法優化了教學過程。
9.【答案】D。中公講師解析:調節策略即根據對認知活動結果的檢查,如發現問題,則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根據對認知策略的效果的檢查,及時修正、調整認知策略。
10.【答案】B。中公講師解析:短時記憶的信息在頭腦中儲存的時間比瞬時記憶長一些,但一般不會超過1分鐘。一般為7±2個組塊,平均值為7。在編碼過程中,將幾種水平的代碼歸并成一個高水平的、單一代碼的編碼過程叫做組塊。
免責聲明:本站所提供試題均來源于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由本站編輯整理,僅供個人研究、交流學習使用,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