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練】
1.當前,基于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生產要素的深刻變革給現代社會發展帶來新的挑戰,學校教育教學需要以技術、信息、數據為支撐,積極探索教育教學改革的新模式。這說明生產力制約著( )。
A.教育的內容和手段
B.教育結構
C.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
D.人才培養的規格
2.隨著我國二胎政策的全面放開,人社部指出要根據學齡人口高峰遷移做適當的師資儲備,這是因為( )。
A.人口數量和增長速度對教育發展起著制約作用
B.人口質量制約著教育的質量
C.人口結構對教育發展起著制約作用
D.教育對人口的再生產作用
3.教育是一種表示個人能力的工具,它揭示了內含于人類的未來的生產特征,表明了一個人固有的生產力,把教育水平看成是反映個人能力或未來生產率高低的有效信號。持此觀點的是( )。
A.教育獨立論
B.人力資本理論
C.篩選假設理論
D.勞動力市場理論
4.“居必擇鄉,游必就士”,這句話反映了下列哪種因素對人的發展的影響?( )
A.環境
B.遺傳
C.教育
D.主觀能動性
5.個體主觀能動性是促進個體發展從潛在的可能狀態轉向現實狀態的( )。
A.決定性因素
B.輔助性因素
C.環境性因素
D.遺傳性因素
6.個體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表現出某些穩定的、共同的典型特點,這就是身心發展的階段性。針對階段性的特點,強調須抓住關鍵期。學習樂器的最佳年齡是( )。
A.3歲
B.4歲
C.5歲
D.6歲
7.關于人的身心發展的規律,說法正確的是(多項選擇題)。
A.人的身心發展具有穩定性和可變性,可變性是相對的,穩定性是絕對的
B.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其身心發展面臨不同的任務和特征
C.人的身心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量變到質變
D.現代女性成熟一般自十二三歲開始,而男性比女性的成熟年齡推遲2~3年,體現了人身心發展的差異性問題
8.學校物質文化的表現方式是(多項選擇題)。
A.學校環境文化
B.學校規章制度
C.學校設施文化
D.保證學校正常運行的組織形態
9.環境決定論是錯誤的,因為人接受環境影響不是消極的、被動的,而是積極的、能動的實踐過程。(判斷題)
10.教學中可以將任何知識教給任何年齡的學生。(判斷題)
1.【答案】A。中公講師解析:題干表述中體現基于網絡背景下的挑戰學校也開始探索新的相匹配的教學模式。為生產力制約教學內容和方法的體現,故選擇A。
2.【答案】A。中公講師解析:二胎政策開放,人口的數量增長,然后進行師資儲備,這體現了人口數量和增長速度對教育發展起著制約作用。
3.【答案】C。中公講師解析:篩選假設理論認為,教育是一種表示個人能力的工具,它揭示了內含于人的未來的生產特征,表明了一個人固有的生產力,從而為雇主識別、選拔不同能力的求職者提供依據,起到篩選作用。篩選理論把教育水平看成是反映個人能力或未來生產率高低的有效信號。
4.【答案】A。中公講師解析:題干引言的意思是“君子居家必然選擇好的鄰居。出游必定要接近有學問品行的人(以免染惡習)”,反映了環境因素對人的發展的影響。
5.【答案】A。中公講師解析:個體主觀能動性是人身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6.【答案】C。中公講師解析:研究者通常認為,2-3歲是學習口語的最佳期,4-5歲開始學習書面語,學習外語應從10歲以前開始,學習樂器在5歲左右為最佳。故選C。
7.【答案】BCD。中公講師解析:個體身心發展的穩定性是指處于一定社會環境和教育中的某個年齡階段的青少年兒童,其身心發展的順序、過程、速度都大體相同。從哲學上講,人的身心發展的穩定性是相對的,可變性是絕對的。但穩定性與可變性是互相制約的,人的身心發展的變化是在相對穩定的基礎上發生的,它的穩定性也是以可變性為前提條件的。故此題選BCD。
8.【答案】AC。中公講師解析:校園文化是學校文化的縮影,按照不同的層次和標準,校園文化可以再細分為校園物質文化、校園精神文化、校園制度文化等。校園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的空間物態形式,是校園精神文化的物質載體,又可分為環境文化和設施文化。故本題答案為AC。
9.【答案】√。中公講師解析:本題考查環境決定論。環境決定論,主張環境決定個體心理的發展。這一論斷最早是由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所提出的。環境決定論將環境對人心理發展的影響看得過于絕對,且認為人是被動的接受環境的影響,忽視了人本身的主觀能動性和遺傳的作用。因此題干說法正確。
10.【答案】×。中公講師解析:個體身心發展具有順序性、階段性、不平衡性等規律。其中,個體身心發展的階段性規律啟示著我們,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不一樣,所以針對他們的教學內容和教學任務是不一樣的。“教學中可以將任何知識教給任何年齡的學生”是違背階段性規律的觀點。
免責聲明:本站所提供試題均來源于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由本站編輯整理,僅供個人研究、交流學習使用,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